我校石岩教授在《山西日报》要论版发表文章

  • 发布时间:2020-05-07 09:39:26
  • 数据来源:山西大学
  • 浏览量:369

4月27日的《山西日报》要论版刊登了我校石岩教授的以“建设‘体育山西’构建大健康格局”为题的文章,现予以转载。

79cb1a7c4a1345a09a3c8e49c91a617a.jpg

 

建设“体育山西” 构建大健康格局

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,要发展体育事业,做强体育产业,为“体育山西、健康山西、幸福山西”注入强大动力。在目前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背景下,山西应当整合和利用现有体育资源,推动“体育山西”建设,构建大健康格局。

“体育山西”是一个引领性的理念,又是一个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行动方案。它是“实施健康中国战略”因地制宜、精准施策的山西方案,将山西体育发展与山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目标联系起来,将体育定位于民生事业,为人民健康服务,构建大健康格局。建设“体育山西”,就要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为基础,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力,以体育文化为背景,以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。

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。“体育山西”建设的基础是把体育融入到城市、乡村的建设规划中,建公园、增绿地、设绿道、添花径、布设施,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体育就在身边、出门就能锻炼,使“体育山西”更惠民、更便民、更亲民。《“健康山西2030”规划纲要》提出了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的目标,在推进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,加快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进程,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水平与效能,重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与制度建设,营造“体育为人民,人民享体育,公益为社会”的良好氛围。

推动山西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加快山西体育产业崛起,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,在保证发展速度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,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《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的指导下,让体育各子产业“活下来、赚起来”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,而创新驱动的关键就是人才,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创新培养模式,与体育产业公司联合培养高水平人才,为山西体育发展做好产业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。同时,要抓好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这两大基础产业,打造“体育+”发展模式,促进体育与文化、旅游、医疗、康养等产业的融合发展,为体育产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。

加强“体育山西”文化建设。山西是一个文化大省,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,也拥有大量的传统体育文化遗存,在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在建设“体育山西”的过程中,要重视挖掘、保护和宣传山西传统体育文化,更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山西本土体育项目特色,加强“山西体坛风云”“山西体育文化大讲堂”“山西体育赛事博览会”和“山西体育产业论坛”等平台建设,打造三晋文化下的健身休闲文化、体育产业文化、竞技体育文化、球场看台文化等,发挥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。“体育山西”建设也要逐渐积淀为一种特色文化,要把这种“体育山西”文化做厚、做实。

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“体育山西”的重要基石,推进我省体育法治化进程是建设“体育山西”的根本保障。依法治体,建立健全体育法律法规体系,根据现实问题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文件,适时修订《山西省全民健身促进条例》,尽早制定《山西省体育产业促进条例》等地方性体育法律法规,同时加强体育法治教育,让人民群众知法、懂法、守法、用法,为建设“体育山西”保驾护航。要进一步加强体育宣传和健康教育,“从娃娃抓起”,让体育促进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,促进人民群众体育健康观念的转变。

建设“体育山西”,构建大健康格局,是贯彻落实省委“体育山西、健康山西、幸福山西”要求的具体举措,也是对“实施健康中国战略”的精准施策。这是全省人民共同的事业,更是山西体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无上光荣的使命。

作者: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、二级教授 石岩


相关词推荐

免责声明

免责声明: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其他通过本网发布的作品,本网受著作权人委托禁止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在未经书面授权的情况下转载使用。

【报案平台】- 【区域合作】- 【广告合作】- 【公司介绍】- 【诚聘英才】- 【营业执照】- 【网站声明】- 【网站介绍】

投诉电话:010-60685631    投诉邮箱:chinazjzs@126.com    地址:北京市怀柔区开放东路—号209室

高考、招生考试、高校招生计划、简章、重点院校、普通高校、民办院校、分数线查询—教育招生网为您择校提供便捷服务

北京东方鹏翔网络科技公司主办    京ICP备13039119号-2    京公网备案信息11011602000545    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

');